时光荏苒,岁月流金。自1988年踏入法院大门,至今年即将荣休,兴庆法院三级高级法官纪银凤在基层法院深深扎根三十七载。从青涩书记员到专家型法官,她把最美的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挚爱的审判事业,以热爱为墨、以担当为笔、以温度为韵,在法治的长卷上,写下了属于一名法官、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篇章。
热爱,是三十七载如一日的坚守
“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我特别热爱我的审判事业。”这句朴实的话语,贯穿于纪银凤的职业生涯,也是她内心深处最真挚的独白。
这份对法官职业的热爱,早在选择专业时便已生根。当年成绩优异的她,为了学习法律,毅然选择了宁夏法律学校——只因那时那里是宁夏唯一能学习法律的地方。这份“非法律不选”的执着,成为了她一生坚守的起点。
从1988年进入法院工作起,这份热爱就从没淡过。早年她曾在新城区人民法院当书记员,用滚子打印17个被告、30多起盗窃案的判决书,从早8点滚到下午7点,手酸得抬不起来也毫无抱怨。她也曾骑着自行车奔波于镇北堡、兴泾镇等地办案,风沙吹得脸生疼,却依然奔赴在她为之奋斗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办好每一个案子。
在刑事审判这条路上,纪银凤深耕16年,曾连续十年审理的刑事案件数量居全院之首,且无一错案。她常说:“法官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
2023年,从领导岗位上退下后,她说:“虽然离开领导岗位,但我还是法官、是党员,我还是要一如既往认真工作、踏实做人。”
如今,即将退休的她办公桌依旧堆满了案卷,手里的案子一件没落下。身边人总说:“纪老师是我们的榜样,她就像一个‘陀螺’,只要说起案子,永远停不下来。”
担当,是党员先锋的鲜明底色
作为一名拥有37年党龄的老党员,纪银凤始终冲锋在前,哪里任务艰巨,哪里就有她的身影。
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办案有股“轴劲儿”——越是疑难复杂,越要迎难而上。
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以马兴国为首的18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是社会广泛关注、影响重大的“硬骨头”案。面对挑战,纪银凤主动请缨担任审判长。
在该案审理过程中,她坚持在侦查阶段提前介入,提出关键建议;审理阶段带领团队反复阅卷、梳理证据,组织召开联席会议22次,撰写百余页工作方案,召开8天庭前会议。在连续5天的公开开庭审理中,面对被告人多次扰乱庭审秩序等突发情况,她凭借丰富的审判经验,沉稳应对、处置得当,确保了良好的庭审效果。
该案审结后,群众拍手称快:“打掉了这个‘毒瘤’,真是大快人心!”
“人民赋予的权力,必须为人民所用。”这是纪银凤37年党员生涯最真实的写照。她先后荣获自治区“人民满意”好法官、“巾帼标兵岗”、“百名法治模范”等荣誉称号,每一项荣誉的背后,都承载着人民群众的信任与肯定。
温度,是司法为民的生动实践
纪银凤办案,既有法律的刚性,更有人情的温度。
曾有一对夫妻因离婚来到兴庆法院,双方为财产债务争执不休,却均不愿抚养年仅2岁的孩子。庭审结束后,两人竟不约而同地“消失”,将哭得撕心裂肺的幼童独自留在法庭。
得知情况,作为分管院领导的纪银凤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当起了“临时妈妈”,给孩子喂饭、哄睡、陪玩,用温柔与耐心一点点抚平孩子的恐惧。在悉心照料孩子的同时,她积极联系公安、社区,并反复与孩子父母沟通长达4个多小时。在确认父母态度坚决后,她又多方打听,联系到长期照顾孩子的爷爷奶奶,最终协同相关部门将孩子安全送回老人身边,用司法的温度为孩子撑起了一个临时的避风港。
这样的故事,在纪银凤的职业生涯中不胜枚举。她将法律的睿智、刚性与女性特有的细致、耐心、热情完美融合,让司法闪耀着温暖的人性光辉。
传承,是薪火相传的法官情怀
在年轻干警眼中,纪银凤不仅是严谨的师长,更是温暖的引路人。她昔日的法官助理安若梦,便是这份“薪火相传”的见证者。
在担任她的法官助理期间,纪银凤积极让安若梦深度参与诸多疑难复杂刑事案件,并在实践中悉心指导,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办案经验、对职业的敬畏之心与对案件的严谨态度,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年轻干警。
这份师徒情谊终见硕果。2024年,安若梦通过自身努力成功成为一名员额法官。在新任员额法官授袍仪式上,纪银凤饱含期待与信任地寄语:“要树立是非分明的观念,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不仅对自己的法官助理如此,年轻法官们常常带着疑难案件向她请教,她也总是耐心解答,从证据审查到法律适用,从庭审驾驭到文书写作,把自己的毕生所学所感都倾囊相授。在“兴・青年”读书会上,她分享办案经历与人生感悟,引导年轻人沉心静气、专注事业,将“公正办案、为民服务”的初心代代相传。
从她身上,年轻干警学到的不仅是精湛的业务技能,更是对法律的敬畏、对人民的深情、对职业的忠诚。她用自己的经历昭示:法官之路,始于热爱,成于坚守,终于责任。
三十七载风雨兼程,三十七载初心如磐。纪银凤以热爱坚守初心,用担当捍卫正义,凭温度司法为民,借传承延续薪火。这份镌刻在法徽之下的赤诚,必将照亮更多法治道路上的后来人。
撰稿:机关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