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既要守住法律的刚性,也要接住人间的烟火气。”
这是兴庆法院执行干警陈旭旭秉持的工作理念。在日常工作中,他行走于一条条寻人查踪的街巷,耐心叩响一扇扇化解纠纷的门扉,将司法为民的初心融入一次次执行行动。他既是抽丝剥茧的“侦探”,也是春风化雨的“疏导者”,在法与情的交织中,将裁判文书上的数字,转化为群众手中的“真金白银”。
自2021年进入法院工作以来,陈旭旭扎根于执行一线,甘做平凡岗位上的“螺丝钉”,以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赢得了领导与同事的广泛认可。
朋友圈定位里的执行“突破口”
在执行案件中,被执行人隐匿行踪、逃避履责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何从细微处捕捉线索,考验着每一位执行干警的智慧与耐力。
“你拘留我干什么?我又没说不还钱……”被执行人胡某发来的短信带着几分不耐烦。在这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中,胡某长期逃避执行,名下财产线索全无,行踪成谜。一日,申请执行人袁某发来了一张胡某微信朋友圈动态定位截图,显示胡某在某公司上班。
这条普通的线索能否让案件迎来转机?陈旭旭想把握住这条线索,但又怕打草惊蛇。因此,他选择“多走两步”,提前两天到该公司附近观察,确认胡某确实每日出入后,在某日清晨突击上门。
当胡某在办公室见到手持拘传票的陈旭旭时,仍试图搪塞。陈旭旭一语击穿他的侥幸心理:“躲是躲不过的,今天必须面对这笔债务。”胡某心理防线瞬间瓦解,当场通过微信转账结清全部欠款,并表示:“以后一定守信还钱,绝不再逃!”
这场出其不意的执行,让申请执行人袁某也感慨万千:“本以为钱打了水漂,没想到法院还能帮我追回来,真的感谢!”
从一个朋友圈定位,到精准锁定工作地点,陈旭旭的细心体现在对每一条线索的穷追不舍,不放过任何可能的突破口,以扎实查证让逃避执行者无处遁形。
两案交织中的“调解算术题”
执行工作不仅需要依法推进的“硬功夫”,更离不开化解矛盾的“软智慧”。面对两起相互纠缠的债务纠纷,陈旭旭以法律为标尺,以耐心为钥匙,在方寸调解室中解开执行死结。
李某与左某因快递业务转让对簿公堂,法院判决左某支付11万元。判决生效后,左某未履行,李某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你好,我是兴庆法院执行干警陈旭旭,请尽快履行判决义务。”电话这头,陈旭旭语气坚定。
“我知道,但李某也欠我钱,我们之间的账得一起算。”左某语气中带着不甘。
多次沟通无果后,陈旭旭尝试上门寻找左某,却屡次扑空。面对僵局,他并未放弃,而是根据左某的说法排查关联案件,发现另一起执行案件中李某确需向左某付款。于是,他果断组织双方协调。
“两个判决形成的债务可以相互抵销,大家坐下来算清差额,既省时间,也解心结。”在陈旭旭的引导下,双方终于平心静气地坐在一起。经过多轮沟通,左某同意债务抵扣并现场补足差额。李某感叹:“法院不仅帮我要回了钱,更解开了心里的疙瘩。”
善意文明的执行理念,促成了源头解纷,陈旭旭用智慧让裁判结果真正“落地生根”,赢得的是当事人对司法公信力的由衷认同。
田埂上的亲情弥合
涉农执行案件,常因牵涉土地与亲情显得尤为复杂。1999年,因无力耕种,苏某年将自己承包的土地交由哥哥苏某春一家代耕。二十年后,苏某年之女苏某某诉请归还土地,经法院调解确认经营权归属,苏某春之子苏某阳承诺返还,却因地上苗木问题迟迟未履行。
“因为这案子,我和亲戚们几乎断了往来……”申请执行人苏某某叹息道。陈旭旭察觉到案件背后的亲情纽带,深知强制腾退虽简单,却可能激化矛盾。他选择将双方约至调解室,温言劝解:“血脉亲情比这几亩地珍贵,别伤了感情。”一番话让被执行人苏某阳低首沉默,首次松口:“地可以还,但苗木投入太大。”
现场勘查时,苗圃已被杂草覆盖,难以估值,案件再度陷入停滞。陈旭旭没有放弃,转而与双方聊起村里的苗木种植、谈起两家过往的生活点滴。亲情的回忆渐渐消融了对立,他趁热打铁:“走评估程序耗时费钱,你们之间的情分等不起。”最终,苏某阳自愿放弃苗木,苏某某也表示谅解。持续数年的土地纠纷,在法与情的交融中尘埃落定。
在执行路上,“多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陈旭旭的行动哲学。他坚信,司法的公信力,正是在这一步又一步的奔赴中扎根生长。他用多一点细心、多一份韧性、多一度热忱,让公平正义真切握在百姓手里。
撰稿:王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