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法官您好!许某返岗工作已经半年了,日常工作都能按要求完成,一直没出什么问题。当初调解协议里约定的每月工资扣除违约金也一直在正常履行。真心感谢法院主持调解,拿出这么圆满的方案,帮助我们彻底解决了纠纷!”
这条来自企业的真诚反馈,为一度陷入僵局的一起劳资纠纷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核心客户群被“卷走”,前员工面临20万索赔
事情起源于一份被违背的《竞业限制协议》。2021年9月,许某入职宁夏某医疗美容公司,担任市场营销岗位,直接负责核心客户资源的维护与拓展。鉴于岗位敏感,双方在入职时便签订了《保密与竞业限制协议》。然而许某因个人原因离职后,却并未遵守约定,将原在职期间运营、由公司主导建立的核心客户微信群,擅自更名为另一家医美公司的宣传群,并将原公司同事逐一移出。这一行为导致公司与部分长期客户的联系中断,客户资源流失,业务受到影响。公司发现后,认为许某严重违约,随即申请劳动仲裁。仲裁机构审理后,裁决许某向公司支付违约金20万元。
对簿公堂:各执一词的困境
面对高额罚单,许某表示不服,诉至兴庆法院。在主审法官主持调解过程中,许某承认了自己擅自处置客户群用于竞争对手宣传的过错,但也道出苦衷:离职后收入有限,20万元违约金远超承受能力,恳请公司酌情减免。医疗美容公司则态度坚决。其负责人坦言,公司近年来已多次遭遇类似事件,许某的行为绝非个例。若此次轻易减免,竞业限制协议将形同虚设,不仅损害公司利益,更会对在职员工产生恶劣影响,加剧客户资源流失风险。
法官破局:洞察核心诉求,巧设“双赢”方案
主审法官敏锐地察觉到,公司在沟通中反复提及“多人违约”“不良示范”等关键词。这让他意识到,公司的核心诉求远不止追回20万元那么简单,其深层意图是借此案树立一个明确标杆:竞业协议具备法律效力,违约必须付出实质代价,从而从根本上遏制潜在效仿者。在摸清企业“底牌”并兼顾许某实际偿付能力后,主审法官提出调解方案:许某重返公司工作,双方重新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岗位与竞业义务;公司则放弃20万元一次性违约金的主张,改为从许某返岗后的月薪中每月扣除1000元,累计总额4万元。这一方案精准回应了双方核心关切:对公司而言,让违约员工重返岗位“现身说法”,本身就是最具说服力的警示,同时确保了违约责任的逐步落实;对许某而言保住了工作,获得了稳定收入来源,分期支付的方式也切实可行。最终,双方接受该方案,自愿签署调解协议。
案结事了:半年回访,见证“最优解”
协议签署半年后,主审法官主动回访,得到了文章开头那段积极反馈。许某已顺利返岗逾半年,工作表现合规,违约金按月扣除,履行顺畅。公司还特别说明,每月扣除1000元后,许某的实发工资仍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基本生活未受影响。至此,这起纠纷真正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在捍卫商业秩序的同时,也守护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撰稿:马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