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庆区人民法院
首页 法院概况 新闻中心 人民法院在线服务 法院文化
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兴庆区人民法院->新闻中心->法院资讯
赵薇玮:愿做归途的灯塔,照亮你的小小弯路

  

 

孩子,每个人都会走弯路。

作为一名少年审判庭法官,我见过太多“走弯路”的孩子,有的因一时冲动触犯法律,有的因家庭缺位迷失方向,有的被贴上“问题少年”标签后愈发沉默。所谓“弯路”,不过是青春里一段未被正确引导的探索,而法官的角色,从来不是站在高处审判,而是蹲下来,陪他们找到回家的路。

【故事一】一场“失败”的法治宣传

去年六一儿童节,院里组织“法治进校园”活动,我们来到了一所乡村小学。在此之前,我们的普法对象多是城市中小学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表达流畅,甚至能针对“正当防卫边界”“网络言论责任”提出犀利问题。我习惯了这种“你来我往”的互动,自信能把法律讲得既有深度又有共鸣。

但当我站在那所乡村小学的讲台上时,意外发生了。

教室里的孩子大多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前排几个女生低着头搓衣角,后排男生盯着窗外的梧桐树发呆。我照例从“校园欺凌的法律后果”讲起,抛出问题:“如果看到同学被欺负,该怎么办?”

沉默。

我提高音量又问了一遍,终于有个瘦小的女生小声说:“说了会被报复的,老师不管吗?”

我愣住了……

这不是我熟悉的互动,孩子们没有对法条的好奇,没有对案例的讨论,只有最真实的恐惧与无助。课后,教务主任悄悄告诉我:“这里的孩子父母大多外出打工,有的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平时在学校受了委屈,回家也不敢说。他们不是不想勇敢,是不知道勇敢能换来什么。”

那天晚上,我翻出准备好的“精英式”普法课件,删掉了所有“高深案例”,重新梳理了乡村常见的法律问题:留守儿童监护缺失怎么办?遇到校外人员勒索如何保留证据?被父母辱骂算不算家暴?第二天,我带着新课件回到学校,不再是“我问你答”,而是坐在操场的台阶上,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有人说奶奶生病了不敢请假,有人说总被同学笑话,有人说想给妈妈打电话但怕她嫌烦……

后来的课上,我带着新课件回到学校,先花半小时和他们聊天,聊家里的老人、聊学校里的小烦恼,再慢慢引入法律知识:“如果遇到同学欺负你,可以先告诉老师,也可以找我,法官的电话24小时开机。”

法官,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审判者,而是陪伴者、引导者,是那个在孩子跌倒时伸出手,说“疼吗?我们慢慢爬起来”的人。

【故事二】一个“失望”的庭审

今年春天,我主审了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被告人小鑫(化名)站在被告席上时,我看着起诉书上的姓名,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熟悉的面孔。一年前,我审理过一起相似的盗窃案,被告人也叫小鑫,同样是多次潜入商铺偷窃手机和现金。

开庭前翻阅卷宗时,我以为只是巧合,同名同龄的少年,不同的案件细节。但当小鑫被法警带上法庭,抬头望向审判席的瞬间,我一眼认出了他,那双眼尾微微下垂的眼睛,那种低头时习惯性咬嘴唇的动作,甚至他站姿里藏不住的局促,都和一年前一模一样。

法庭教育环节,我开口第一句说:“小鑫,我们又见面了。”法庭里很安静,书记员的手指停在键盘上,公诉人抬眼看过来,小鑫的身体明显抖了一下。他的嘴唇动了动,眼眶迅速红了,眼泪大颗大颗地砸在领口上,却始终没发出声音。

之所以在开庭时直接点破“再次犯罪”的事实,是因为小鑫的卷宗里藏着让我揪心的细节:一年前第一次被判缓刑后,他回到学校不到两个月就辍学了,监护人(爷爷奶奶)因身体原因无力监管。而这次盗窃的动机,卷宗里写着“想给生病的妈妈买药”。

我问小鑫:“你有没有想过,除了偷,还有什么办法能解决问题?”

小鑫抬起头哽咽着说:“我……我后悔。上次出来后,我本来想去打工,但没人要我,我妈病了,我不想让她难受,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法庭教育阶段,我告诉小鑫,法律惩罚的不是想要保护妈妈的你,是用错误方法解决问题的你。但更重要的是,法律也想帮你找到不偷也能解决问题的路。

庭审结束后,小鑫被法警带离时突然转身,红着眼眶说:“法官,谢谢您,也谢谢政府,我以后真的不偷了”。

后来我们了解到,小鑫母亲申请的医疗补助已通过绿色通道发放,社区同意安排他参与公益岗位培训。

这场让我“失望”的庭审,最终成了转折的起点。小鑫的眼泪和眼里的光让我明白:对再犯的未成年人,最有力的法庭教育不是训诫,而是让他知道,我记得你曾经的迷茫,也相信你有变好的可能。司法的意义,不仅是惩罚过去的错误,更是为未来的选择铺一条更光明的路。

他或许还会跌倒,但这一次,他学会了抬头看路。

【故事三】一个“失去”爱的孩子

前年冬天,我审理了一起普通的离婚案件,90后夫妻小陈和小吴(均为化名),结婚三年,育有一个两岁儿子。案情并不复杂,两人因性格不合、生活琐事频繁争吵,都认为“过不下去了”,起诉离婚时唯一的分歧在于孩子跟谁。

开庭那天,小陈说自己工作稳定但经常加班,没时间带孩子。小吴说自己没有收入且精力有限,双方均拒绝抚养孩子。

庭审结束,我宣布闭庭,在法槌落下的那一刻,小吴与小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双双跑出法庭,留下了两岁的孩子惶恐的站在法庭的中央,嘴里含糊地喊着“妈妈…爸爸…”

那一刻,我的心像被针扎了一样疼。一个两岁的孩子,本该在父母怀里撒娇,却因为大人的自私与逃避,被孤零零地留在冰冷的法庭里。他或许不明白为什么爸爸妈妈突然不见了,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被“丢下”,只感受到巨大的不安与恐惧。

“别怕,宝贝。”我蹲下来,轻轻抱住他,用纸巾擦掉他脸上的眼泪,“爸爸妈妈暂时有点事,法官妈妈在这里陪你。”他怯生生地靠在我怀里,小手攥着我的法袍袖口,抽噎着说:“我要妈妈。”

随后的时间里,我们临时当起了法官妈妈,书记员去买了热牛奶和面包,法警阿姨坐在调解室的沙发上,轻声哄他:“爸爸妈妈只是有事情要处理,很快就会回来接你。”

安抚好孩子后,我立刻向主管领导汇报,一边联系公安部门,确保孩子的人身安全。一边对接民政部门,了解临时监护的流程。同时通过电话反复联系小陈和小吴,最后一次通话中我说“孩子现在一个人在法庭,哭得很厉害,需要你们马上回来”时,两人的声音明显弱了下来。

接下来的三天,我们组织了四次调解。我告诉小陈和小吴:“你们可以追求自己的生活,但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安全为代价。法律明确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如果继续推诿,法院可能根据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判决,甚至对拒绝履行抚养义务的一方采取强制措施。”

最终,经调解,由小吴抚养孩子,小陈每月按时给付抚养费。这个故事让我始终难忘,当父母为了“更好的生活”抛弃孩子时,司法不能只是冰冷地判决,而要成为孩子最后的保护伞。那个在法庭里惶恐无助的小身影,时刻提醒着我,少年家事审判的意义,不仅是处理纠纷,更是守护每一个孩子被爱的权利。

结语:弯路是成长的注脚,司法是归途的灯塔

这些年,我在少年审判庭的方寸之间,见证过太多“弯路”,有的孩子因冲动触法,在法庭上悔恨落泪;有的孩子被家庭遗忘,在角落里惶恐张望;有的孩子困在偏见里,用沉默对抗世界。他们像一面棱镜,折射出青春期的迷惘、家庭的裂痕、社会的疏漏,也映照出我作为法官的成长轨迹。我也曾走过弯路:从最初执着于法条阐释的刻板,到学会蹲下来倾听的柔软;从急于给出答案的急切,到懂得先问为什么的耐心;从机械依法裁判的局限,到探索守护希望的深耕。每一次认知的转弯,都是对少年审判本质更深刻的回归,它不仅是法律的刚性约束,更是用司法温度缝合伤痕、用专业智慧重塑信任、用持久关怀点亮归途的过程。

孩子们,人生很长,不是所有的道路都笔直坦途。少年审判的意义,正是为这些“弯路”标注温暖的坐标。它不仅是法庭上的法理辨析,更是法庭外的促膝长谈;不仅是法律条文的精准适用,更是对为什么走偏的溯源治愈;不仅是对错误行为的矫正,更是对未来可能的唤醒。我们见过太多“问题少年”在正确引导下蜕变,有的在职高课堂重拾自信,有的在社区服务中学会担当,有的在亲子修复中理解爱的重量。这些故事印证着一个真理:当司法守护住尊严与希望,每个迷途的孩子都能在反思中重生,在关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少年审判不是审判“错误”,而是守护“希望”;不是定义“终点”,而是点亮“征程”。愿每个孩子都能在弯路后遇见更辽阔的光明,愿每颗青春的心都能在司法的土壤里,绽放出向阳而生的力量。

 

撰稿:赵薇玮

来源: 责任编辑:
☆ 兴庆区人民法院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兴庆区人民法院”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兴庆区人民法院,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庆区人民法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兴庆区人民法院)”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兴庆区人民法院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