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出自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之手。他早年师从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却不满于后者日夜沉醉于梦的解析中,于是离开师门、另立山头,创设了个体心理学。个体心理学关注个体的主观目标和生活风格,而非仅分析潜意识,认为人的终极目标是追求自我完善与实现社会价值。这些旗帜鲜明的观点,在这本书中均有所体现。让我们跟随阿德勒的视角,理解自卑、寻找超越自卑的力量,解开“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一命题的终极谜底。
想要理解自卑、克服自卑,我们必须搞清楚,什么是自卑。或许大家或多或少都会对自卑有所忌惮,认为这一思想是不自信、没底气的表现。但阿德勒的观点却截然相反:他认为,自卑并不是缺陷或疾病,反而对个体大有裨益。请大家感受下面两个例子:
一位当事人无法凭借自己的力量讨回欠款,于是诉诸法院,期待我们来维护他的合法权益。
一个孩子的体格相比同龄人相对羸弱,于是他每天放学后都会雷打不动地跳绳200下。
在这两个例子中,我想我们可以窥见自卑对人类强大的驱动力:为了克服自卑,我们或是与人合作、寻求帮助;或是提升自我、寻求进步。再比如,立法者认为法律不够完善,于是填补法规空白、精进立法技术;科学工作者认为对世界的了解还不透彻,于是醉心于研究,不断扩展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这一切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一种健康的、追求优越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让弱小无助的个体走向强大、让形单影只的个体走向团结,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自卑感本身是中性的,它是一种“我不够好,但我想要更好”的内在驱动力。
但是,如果我们缺乏克服自卑感的勇气,或是不知晓克服自卑感的方法,自卑便会一直扎根于我们的心中。但阿德勒认为,没人能够长久地忍受自卑带来的压抑和挫折,于是,这种无法超越的自卑便成为了“自卑情结”。让我们看看拥有自卑情结的人会如何面对问题:
一位无法讨回欠款的当事人,通过对执行法官颐指气使,来消解内心的愤懑、维护自己的自尊;
一个身材瘦小的儿童,通过随身携带刀具,来获得“我很强大”的错觉,最终因伤害他人来到了法庭。
想必大家都能从这两个例子中感受到健康的自卑感与自卑情结的差别所在。拥有自卑情结的人会开始逃避问题,转而用虚假的“优越感”满足自己,哪怕这对解决问题没有半点帮助。因此,识别自卑情绪、坦然直面挑战,是我们走向超越的第一步。
这时,大家肯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如何使自卑成为我们不断超越的力量,而避免陷入自我欺骗的自卑情结呢?阿德勒也给出了答案:超越自卑的唯一道路,是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为整个社会作出奉献、创造价值。
这个答案可能会让大家或多或少感到意外。请允许我再次回到案例之中为大家解释:对法官出言不逊的当事人和随身携带刀具准备刺向他人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极度缺乏合作精神,不相信可以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而只将有限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自身利益上。如果他们愿意合作、愿意考虑他人利益,那么情况就会有所不同:
当事人在执行法官的帮助下,放下隔阂与对方耐心商谈,通过协助对方企业正常运行的方式来保障自身债权的实现;
孩子在被欺负时寻求家长或老师的帮助,或在团体中承担一些身材瘦小者才能胜任的工作。
而阿德勒对大量的案例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正如例子中显示的那般:在家庭、事业中感到充实和幸福的人,往往表现出了良好的合作能力和坚定的利他立场。由此,阿德勒向我们回答了“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一命题的答案——为整个人类和社会奉献。
但是,这里的奉献并非要求我们非得做出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作为一名法官助理,我的奉献是辅助法官断案,一同维护公平正义;作为一个朋友,我的奉献是对他人给予关心与支持;作为一个孩子,我的奉献是照顾好父母,让他们少为我操心。当我们通过合作与奉献,将自身的价值与更宏大的整体相连时,我们便能从“小我”的纠结与渺小中走出,实现对自卑的超越。此时,我们不再通过言语或肢体上对他人的暴力碾压来获得满足,我们的价值感来源于“我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我对他人而言是有用的”,这种价值感无疑是坚实、稳定、充满力量的。
当今社会,我们常听到孤独感、虚无感蔓延的抱怨。究其原因,我认为许多人过于沉溺于自我的世界中。有的人总是把“爱人先爱己”“优先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却推开了关心、爱护他们的人们;有些人终日思索人生的意义,却没能做好手头的一些小事。而在这本1937年出版的书中,阿德勒已经告诉我们:和他人的连结,才能治愈最深的孤独;最好的利己主义,其实是利他主义;生活最终的意义,是为整个社会作出奉献。
而当我们在仰望战胜自卑的广阔天空时,总有一片乌云无法避开,那就是早期经历。弗洛伊德认为,我们的现在由我们的过去决定,甚至童年创伤带来的自卑就注定了人一生的命运;而阿德勒却提出了“目的论”的观点:我们是为了当下的目的,主动选择了如何解读过去。还记得刚才因伤害他人而入狱的少年吗?我们来以他的视角,感受这两个观点的不同:
少年认为,我已经走入了犯罪的阴影,此后一生就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吧,我注定无法走入阳光——这是“过去决定现在”的解读方式。
少年认为,正因为我体会到了失去自由的滋味,我更要努力融入社会,不再重蹈覆辙——这是他为实现“融入社会”这一目的,主动选择的“将过去经历作为反面教材”的解读方式。
我们可以看到,经历是客观的,但对每段经历的解释权始终在我们手中。从这个角度说,阿德勒的心理学其实是一门“使用的心理学”,它将改变的主动权交给我们自己,让我们不再沉湎于过往、屈服于所谓命运,而是重新赋予过去经历新的意义,并随时随地重新开始,书写属于自己的未来;它告诉我们,往日暗沉也可追,来日同样光明灿烂。
到这里,这本书中蕴含的理论便为大家介绍完毕了,而它的魅力还远不止于此:童年的经历如何对今天的生活风格带来影响?犯罪是如何诞生的,如何预防犯罪?婚姻家庭中,要关注自己更多还是伴侣更多?二孩之间间隔多久对孩子的成长最为有利?如果大家感兴趣,欢迎在书中继续寻找答案。
而在今天,我期待借这本书中的理论为大家传递的,仍然是启示与力量。它让我们正视自卑,不再愧于自己的弱小,而是将之转化为追求超越的动力;它为我们指明方向,不再在深更半夜苦苦思索海鸥、薯条、宇宙或是其他什么东西,而是在对他人、对社会的奉献中不断写下本书的英文名——what the life should mean to you——生活的意义是什么——的答卷;它也给予我们力量,不再困于往昔的挫折,而是做自己生活的主人,让暗沉的往昔成为人生故事的伏笔,让光明与灿烂充斥一个又一个来日!
撰稿:肖昱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