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思琦
清晨,我被窗外清脆的鸟鸣唤醒。推开窗户,通西村的晨景扑面而来——整齐的农舍间点缀着绿植,水泥路面干净得发亮,远处几位老人坐着闲聊。这样整洁的村容,让我对今天的"美丽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充满期待。
八点整,我们小组准时在村委会集合。工作人员给我们分发工具时,握住我的手示范:"手腕要这样发力,既省劲又除得干净。"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们这群"新手"很快掌握了诀窍,铁锹翻土的闷响、扫帚划地的沙沙声渐渐变得有节奏起来。
劳动中发现了许多新鲜事。村民家门前的"五星级文明户"奖牌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主人家边修剪院内的作物边告诉我们:"现在家家都比着搞卫生,环境收拾干净了日子才舒心!"原来,村里会定期开展相关评选活动,以此激励村民积极参与环境治理,这种"以评促建"的巧办法,让环保意识真正扎进了村民心里。
晌午歇工时,汗水早已浸透后背。村民们热情地给我们切着刚摘的西瓜,刀尖刚碰瓜皮就"咔"地裂开,红瓤上还凝着凉意。我们和村民们坐在树荫下,话题从"谁家媳妇孝顺"聊到"村办幼儿园的新校舍",不知谁说了句俏皮话,惹得众人笑作一团。在这份其乐融融里,我忽然明白了"三同"的真谛——当我们手掌磨出同样的茧子,当我们的笑声融入同一片树荫,心与心的距离自然就近了。
夕阳西下时,望着清理出的一袋袋杂草垃圾,成就感油然而生。更珍贵的是裤脚沾着的草籽、掌心残留的西瓜甜香,还有村民们那句"明天还来家吃饭啊"的叮嘱。这些鲜活的触感,远比文件上的文字更深刻地教会我:唯有把身子真正俯下来,才能听见大地的心跳。
肖昱伟
“三同”的第二天,我们新入职的11名干警在村部集合,在工作人员的指导和陪同下,沿着横贯全村的通西路一路向南,开启这趟清洁之旅。
我领到的工具是一把长扫帚。手握木柄,我俯下身子、抡起胳膊,一心想着展现青年昂扬向上的精气神。未曾想,同行的一位大妈指出了我的不足:清扫出的垃圾要“向南赶”,才能不走回头路、少做无用功;使用扫把时要直起腰,才能减少疲劳、保护身体。在大妈的示范下,我很快掌握了要领,融入了清扫的队伍中。细细想来,大妈的小技巧实则蕴含着做事的大智慧:做事前要“抬头看路”,方向找准才能行稳致远;做事时要注意方式方法,方法得当方能事半功倍。
七月的骄阳、飞扬的沙尘并未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大家团结协作,扫出的垃圾装满了一车又一车,干净的道路延伸了一里又一里。过程中,有的同事被尘土呛得喷嚏不断,有的同事双手磨出了水泡,有的同事的黑短袖更是被汗渍染白,但大家都没有发出抱怨,而是不断地互相鼓励、支持,汗水掺杂着欢声笑语,洒在了美丽村庄的风景里。
工作临近尾声时,一位抱着小猫的小朋友成为了众人的焦点。问起村里平时的卫生状况,她说,平时家家户户都会打扫自家门前,也有专门的清洁工人来做卫生。我想,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离不开村民持之以恒的辛勤劳作,而作为新入职的干警,也应不忘时时“清扫”自己的思想和心灵,以无瑕的信念拒绝污浊,以敞亮的心扉对待群众。
姬倩茹
七月骄阳灼烤着村庄的主干道,我们11位干警与村民代表肩并肩,手持扫帚、铁锹,在热浪中开始打扫环境卫生。没有树荫遮蔽,唯有尘土飞扬,但鲜红的旗帜在街口猎猎作响,如一簇跃动的火焰,点燃了众人心中的干劲。
沙沙声是劳动的韵脚汗滴是融入土地的印章
我们三四人一组,分段包干:有人挥动大扫帚,将沉积的沙土枯叶拢成小山;有人扛起大铁锹,把成堆的垃圾及时倾倒;还有人铲杂草,砍枯枝……起初的生疏很快被默契取代——扫帚的沙沙声与铁锹铲土的闷响交织,竟合成一首朴拙的劳动协奏曲。烈日炙烤下,汗水顺着额角淌进眼角,扬起的灰尘扑了满脸,相视一笑却更添几分斗志。
尘埃落定处街巷焕新颜,心亦被擦亮
三小时奋战,百余米主街在我们的努力下悄然蜕变:道路两旁的碎石树叶一扫而光,散落的秸秆杂物归拢成堆。望着眼前开阔整洁的街道,一种沉甸甸的“获得感”压过了疲惫——这不仅是环境的改观,更是心灵的洗礼。当我直起酸痛的腰,接过阿姨递来的西瓜,大家围坐在一起拉家常,忽然懂得:所谓“同劳动”,不只是肢体的付出,更是以躬身之姿,丈量民情的深度,听见土地的心跳。
归程时,踩着平整的路面,每一步都更踏实。乡亲们年复一年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生计,而今日的汗水,让我触摸到他们日常的艰辛。未来履职时,定当铭记这条汗水和泥尘铺就的街巷——它时刻提醒我:俯身贴近的泥土有多厚重,肩头担当的责任便有多真实。用扫帚清扫的是街,用心擦拭的,是为民服务的初心。
撰稿:柳思琦、肖昱伟、姬倩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