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作为新录用的11名干警之一,我开启了融入兴庆法院的第一堂实践课。从二楼大厅出发,我们依次参观了便民服务大厅、诉讼服务中心、执行接待大厅和先行调解中心,每一处都让我深刻感受到法院“司法为民”的初心与智慧。
法治初印象:庄严与使命
步入二楼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西两侧的浮雕——“宪法至上”与“司法为民”,庄严肃穆。立柱上的“六项能力水平提升工程”展板,无声地诉说着兴庆法院对法治信仰的坚守。站在这里,我意识到,未来的工作不仅是履行职责,更是在为法治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便民服务:司法温度的真实体现
便民服务大厅的设施让我印象深刻。右侧的便民服务站摆放着医疗急救箱、雨伞、轮椅等物品,细微之处尽显人文关怀。安检通道的设置既严格又高效,平衡了安全与便利。它们共同体现了兴庆法院对于“安全司法”和“司法温度”的执着追求,彰显着法院“司法为民”的价值追求。
诉讼服务:高效与智能的结合
诉讼服务中心的26个窗口分工明确,覆盖了立案、咨询、材料收转等全流程服务,真正实现了“事务一站清”。最让我惊讶的是诉状自动生成终端,它可以根据当事人需求智能生成诉状,并支持手机扫码操作,极大提升了诉讼效率。3D导航大屏则以立体化的方式展示法院布局,群众可以自助查询,减少问路的困扰。这些智能化设施,让我对法院的现代化服务有了新的认识。
执行接待:公开透明的司法实践
执行接待大厅里,值班干警正耐心解答群众疑问。入口处的干警信息公开栏,让申请执行人能直接联系到承办人,增强了司法透明度。公益法律服务站和执行和解室的设置,则体现了法院在“案结事了”上的不懈努力。
多元解纷:智慧与协作的融合
一站式调解中心的“石榴籽”人民调解室,引入了医疗、银行等行业的专业调解力量,让纠纷化解更具针对性。此外,法院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合作的研学基地,也为法治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这种多元协作的模式,让我对法院的社会功能有了更深的理解。
少年家事法庭:司法温情的生动诠释
7月16日,我们参观了少年家事法庭。刘益辰法官带领我们走过“时光印记”阶梯,回顾了该法庭作为宁夏首个独立建制的未成年人审判庭的发展历程。法庭以獬豸为原型设计的“小志法官”形象,鼓励青少年树立法治信仰。圆桌审判、法官信箱、模拟法庭等创新举措,让司法更贴近未成年人心理需求。李大姐工作室的“五情工作法”更是让我深受启发——调解不仅是技巧,更是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
法治长廊:寓教于法的创新实践
在特色法治长廊,“一小一老一重一新”的设计理念贯穿始终。“发荣滋长”板块通过趣味问答、VR实景体验等方式,让青少年在互动中学习法律知识。“心灵港湾”则关注心理健康,体现了法院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全面守护。
未来展望:责任与使命的起点
两天的参观学习,让我对法院工作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司法不仅是庄严的审判,更是温暖的守护;不仅是规则的执行,更是社会和谐的推动力。站在“宪法至上”浮雕前,我深感肩上的责任——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我相信,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将是成长与奉献的历程。
撰稿:时依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