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庆区人民法院
首页 法院概况 新闻中心 诉讼服务 司法公开 法院文化
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兴庆区人民法院->新闻中心->法院资讯
青蓝同辉 传承致远丨金俊婷:打开师父的“司法锦囊”,我读懂了裁判的“温度”

  

 

开栏语

法治之路,薪火相传;成长之途,匠心同行。为深化法院人才梯队建设,弘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兴庆法院推行“导师帮带”制度,由资深法官倾囊相授,助力结对青年干警在业务锤炼、职业信仰与司法为民的实践中行稳致远。

自制度实施以来,一批批青年干警在法官“导师”的悉心指导下,逐渐褪去青涩,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他们从“跟跑”到“领跑”,从“生力军”到“主力军”,每一步都凝结着师徒间的智慧传递与初心共守。

即日起,兴庆法院推出“青蓝同辉 传承致远”专栏,青年干警以笔墨致敬师恩,用案例书写蜕变,以真挚的感悟展现“结对传承”的丰硕成果。让我们聆听这些司法薪火的故事,见证新时代法院人“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生动篇章!

金俊婷  执行局执行法官

回想刚进法院那会儿,我像只懵懂的“菜鸟”,捧着法律条文却不知如何落地。直到遇见我的"开挂导师"丁秀琴法官——这位拿过“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国字号荣誉的"办案大神"。她随手抛来的一个个"锦囊",不仅教会我如何握稳法槌,更让我懂得:真正的司法艺术,永远闪耀着人性的温度。

初遇明灯:那抹照亮前路的温暖

第一次见到丁老师,是在兴庆法院的801办公室,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这间办公室将见证我和丁老师共度的5年时光,见证2000余件案件在我们之间交递流转。那天,她刚从法庭回来,手里抱着一摞案卷,步伐稳健,目光沉静。那时我刚从法学院毕业,怀揣着对法官职业的憧憬,却也带着初入职场的忐忑。  

“你就是金俊婷?”她微笑着问我,声音温和却透着力量,“以后跟着我学,不仅要学办案,更要学做人。”

这是丁老师给我的第一个锦囊,这些年来,丁老师的这句嘱托就像一盏明灯,始终照亮着我的法官之路,而她也身体力行地诠释着这句话,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五年的相处中,丁老师总是耐心地为我讲解工作和生活中的疑问,但我也发现丁老师的声音又不总是一样的。有时候她的声音很大,因为对面要赡养费的老大爷耳朵背了听不清;有时候她的声音又很小,因为未成年的小朋友说要和她分享一个小秘密;有时候她的声音很温柔,因为“修复”一个有裂痕的家庭需要温度;有时候她的声音又很严厉,因为惩罚一个有“家暴”的过错方需要力度。

她说,办案子是一个良心活,当法官既要握紧法律的戒尺,更要守住为民的初心,让每一次裁判都经得起良心的叩问。

字斟句酌:判决书里的春秋笔法

“小金,你看这个‘本院认为’的表述还不够精准。”丁老师在我的判决书拟稿上划出一道醒目的痕迹。那是我第一次独立撰写一份判不离的离婚纠纷判决书,自认为这类型文书说理基本差别不大,且自己已经将相关条款引用得滴水不漏。丁老师却指着文书中的表述说:"夫妻感情尚未破裂不是一句简单的陈述,每对夫妻都有他们自己的特点,你要发现他们感情的基础是什么,他们矛盾的问题在哪里,然后指出将来他们应该如何改正,这样当事人才会觉得你对他们的案子上了心,才会信服你写的判决。

一读法理是否周延,二读文意是否通达,三读当事人能否理解。这是丁老师给我的第二个锦囊。丁老师常说:"判决书是司法的名片,既要让专业人士看到严谨,也要让老百姓读懂温情。"在她的言传身教下,现在,我也养成了写判决书时"三读"的习惯,也逐渐明白,那些在办公室里逐字推敲的日日夜夜,那些被反复修改的判决书拟稿,正是对"司法为民"最朴实的诠释。

匠心传承:在法槌与人心之间

成为一名员额法官后,我主要负责办理执行异议案件,这种类型案件的当事人在经过诉讼、执行等程序后,怨气积攒已深,甚至是对法院极度不满。记得我刚开始接手这类案件时,就收到了一个发回重审案件,被执行人与房屋买受人因拍卖房屋产生争议,双方剑拔弩张,被执行人一度威胁要做出极端行为。

作为一名新手法官,我内心是有些发怵的,我跑去找丁老师,向她诉说我的担心。丁老师问:“你和我一起处理过那么多矛盾尖锐的家事案件,最后不都妥善的解决了吗?想一想咱们那时候都是怎么做的?”我回答:“每次他们情绪激动的时候,都是让他们慢慢说,我们就静静听,他们说完了,情绪慢慢就缓和了。”丁老师笑了:“对呀,现在你就要听听他们内心真实的诉求是什么,咱们那时候,离婚案件就和父母聊聊孩子的生活,继承案件就和兄弟聊聊他们小时候的相处,想当一个好法官,先要学会当一个好的倾听者,而且还是要让当事人能共情、敢信任的倾听者。”

听完丁老师的话,我打起信心开始了这个案件的调解工作,耐心地听取被执行人陈述为了偿还债务做出的努力和这个房子对他们的重要性,以及买受人为了买这个房子给孩子上学的急迫性。之后,经过多次的沟通、协调,双方从一开始的都争要房子,逐渐接受由被执行人给予买受人补偿,买受人放弃房屋的方案。但对于补偿金额,双方差距悬殊,一时两边当事人都觉得没有继续调解的必要,对抗情绪再次袭来。当再一次的调解以失败告终后,我内心是纠结的,我想是不是直接判了也许更省力呢?是不是之前所做的工作都是无用工呢?

而就是在这一天,我路过法庭,看到丁老师在给当事人做调解,一如以往,她还是反反复复的给双方当事人分析着利弊,解释着法律规定,法槌在她的右手边安静的摆放着,也许今天丁老师并不会敲响它,就如同之前那些许多和解了的案子一样,但谁又能说这不是最响亮的法槌声呢?

那一天,我最终还是抱起我的案件卷宗,继续拨打起了当事人的电话,我知道,如今我已拿起了自己的法槌,我也要像丁老师一样,敲出司法的最强音。

结语:法治长河里的微光

那个棘手的案件最终调解成功了。当然,经过努力最终没能调成的案件,也成为之后工作中的常态,面对复杂棘手的案件还是依旧让我抓耳挠腮,不断增长的案件数也让我时常感到焦虑。但走出大门,回望兴庆法院的大楼,上海东路25号不灭的灯火又给予了我一份安心与力量。因为我知道,有很多像丁老师这样的前辈,用他们的经验、智慧与情怀,为我们这些年轻法官点亮了前行的路。或许,这就是“传帮带”最美的样子——不是简单的经验复制,而是法治精神的生生不息。

后记

这篇稿件写完的时候,我告诉丁老师,我写了一篇咱俩师徒情的稿子。丁老师笑道:“你写归写啊,不要写的太肉麻啊。”我笑着说:“那咋能肉麻呢?那都是我的真情实感!”

 

撰稿:金俊婷 

 

来源: 责任编辑:
☆ 兴庆区人民法院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兴庆区人民法院”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兴庆区人民法院,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庆区人民法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兴庆区人民法院)”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兴庆区人民法院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