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山海情》里讲述的西海固地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环境恶劣、极度贫穷一度成为这个地区难以磨灭的烙印。而我,就生长在这里。
强国必先储才,储才必先兴教
“越穷越养,越养越穷”是人们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海固农村地区生育观念的生动比喻,我家,也让这个比喻显得更加真实。和双胞胎哥哥的出生,让家庭人口陡升至6人。在那个物资依然比较匮乏的年代,拉扯4个孩子无疑给家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抚养我们兄弟长大成人,努力走出那个“山窝窝”,成为了父母最奢侈美好的愿望。恰逢那个时代,国家推行义务教育制度,从“必须上学”到“免费上学”,彰显了国家“知识改变民族素质”的决心。尽管父母知识文化程度并不高,但他们坚信读书是走出山区的最好捷径。在适龄年纪,父母坚持让我们几个孩子上学读书,给命运的转折给予更大的空间。义务教育阶段的免费上学更是给了父母极大的安慰与支持,他们不必再为教育支出多一分操劳与辛苦。即使家境很贫,时代很穷,但我们依然感受到了教育的富足。西海固地区孩子的命运,因为国家的义务教育制度悄然发生着改变。
很庆幸,在上学的道路上,我和胞兄始终没有掉队。2006年,我们一起考到了距离家乡几百公里之外的六盘山高中。这是一所党委、政府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而面向宁夏南部山区招生的全日制寄宿制学校。尽管已经脱离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但学校依旧为所有学生免收学费、住宿费,发放生活补助费更是为众多贫困学子解除了后顾之忧。扶贫教育的办学模式,第一次让我们南部山区的孩子和都市孩子一样,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也是在这个阶段,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所有的来之不易,都是因为党的好政策。2009年高考,同班大部分同学考取了重点大学,还有一个同学争气地考上了北大,就好像农民看到秋日麦田里金黄的麦穗一般,父母、老师和我们都沉浸在收获的喜悦幸福中。我们怀揣对外面世界的美好向往,奔赴了更远的求学之路,孜孜不倦。
高中母校有一块石头刻着“感恩”二字,毫无疑问,“懂感恩,知回报”早已在十几岁孩子的价值观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大学毕业后,好多高中同学回到宁夏成为一名教师,他们要让更多的孩子通过读书插上梦想的翅膀,飞往广阔的天地。那个考上北大的同学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选择去新疆工作,到祖国更需要的地方是他坚实的回报。我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当上了一名法官,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成为我不断的追求。
如果说贫穷是一个时代的伤疤,那么中国的教育制度,绝对是一剂良药。
农业兴、基础牢;农村稳,天下安
小时候种地是家里重要的经济来源,土地作为绝对的生产资料一直是农民的心头肉。二十世纪初,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十六大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段时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的政策,频率之密集,措辞之紧迫,规定之具体,力度之大,年多未有。2004年的中央1号文件规定,在5年内全部取消农业税;2005年1号文件继续强调,支农政策不能变,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变。连续两个“1号文件”让全国农民备受鼓舞,延续2000多年的“皇粮国税”走向终结,标志着中国农民的命运开启了一个不同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崭新阶段。直到现在,我依旧能记起取消农业税时洋溢在父母脸上的笑容。敢破千年税收之格局,为农民减负担,给农业增活力,为农村保稳定,这是中国共产党让利于民的辉煌之举。
2017年,老家的部分土地因政府统一规划永久性蔬菜基地要被征收,相应的配套政策是被征地农民每年交纳一定的款项,至退休年龄时每月即可领取社保款。质疑的声音一度持续了很久,政府做了大量的劝服工作才让大家打消了疑虑,父母也是再三解读文件精神后决定试上一试。2021年2月份,母亲率先领取到了第一笔钱,她难掩“吃上皇粮”的喜悦,在家人朋友跟前总是用最朴实的话语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是民之所盼,更是中国共产党之所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鲜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由此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8年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西海固地区也在这次脱贫战中褪去贫穷的外衣,搭上奔赴小康的快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干旱少雨、风沙大、树木少、水土流失严重,庄稼十种九难收是小时候家乡的风貌,一年四季的恶劣环境各有不同。跟着父母去十几里之外的地方打水、把铁桶扣在头上阻挡席卷而来的沙尘、将雨水引流到挖好的地窖里、摇曳着枯草的盐碱地、在光秃秃的山上放一群羊,这都是儿时的记忆,苦涩又心酸。扬黄灌溉工程、退耕还林、400毫米降水线精准造林等生态工程的实施,逐步改变了南部山区“靠天吃饭喝水”的面貌。可以苦一代人,但不能苦每一代人,这是党和政府的坚定决心;切实保障宁夏南部山区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这是党和政府做出的承诺。这些年,政府坚持退耕还林,守住山川生态底线;系统治理,构筑绿色生态屏障;河水治理,改善支流生态质量,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谋划、分类施策、整体推进、系统治理,呈现出生态有效恢复、绿色发展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加快的良好态势。现在,让我们再去那个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西海固地区走一走。这里早已沙土地生根、盐碱地生芽;微风拂面,暮雨千家,草如茵,柳如烟,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山水画卷徐徐展开。这里俨然成为了黄土高原的“绿肺”和“水塔”,良好的自然环境更是带动了地区的旅游经济。守护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对比三十年前的荒芜,今天的宁夏南部地区处处呈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
国之教育常润花朵根苗,国之三农持续安稳之态,国之山河永葆生机盎然,国之人民乐享安居物阜,我们深深地知道,这一番国泰民安、盛世繁荣的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但我们也需清醒认识,基于十四亿人民,从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比之今天困难更多、路途更艰,但也基于青年一代,从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比之今天充满希望,大有作为!我们坚信,只要永久奋斗成为我们最鲜明的青春底色,国之根基将愈加坚实稳固,国之明天将愈加美好辉煌。
——本文系宋志军在兴·青年理论学习读书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