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庆区人民法院
首页 法院概况 新闻中心 诉讼服务 司法公开 法院文化
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兴庆区人民法院->法院文化->法官文苑
兴·文苑丨在法袍褶皱里窥见人生百态

  

翻开《法官日记》这本书,那些铅字竟在案卷堆砌的迷宫中生长出鲜活的根系。作为法官助理,我曾在送达文书时瞥见当事人颤抖的指尖,在庭审记录时听见压抑的抽泣,却不承想,这些日常碎片能在书页间折射出如此耀眼的光芒。这本书朴素的语言,像一柄精巧的柳叶刀,剖开了司法肌理下跳动的毛细血管。

该书的作者是郭彦明法官,书中记录了从2014年至2016年他在河南基层法院派出法庭工作、生活随笔。每页都记录着一名基层法官再平凡不过的工作生活,有人说它是“流水账”,有些琐碎,但我却觉得它真实、接地气。作为一名基层法院干警,我时不时就会代入自己,在阅读间回顾办理案件的点点滴滴。郭法官的文字中,并未回避人性的自私、狭隘等弱点,也展现了善良、睿智、负责、担当的优秀品质。这就是基层法官真实的日常。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但在繁杂重复的案件中总能让人感受到人生百态。

书中的"赡养费案"让我记忆深刻。八旬老太状告三子,卷宗里是冷冰冰的银行流水和医疗账单,但当老人用布满老年斑的手颤巍巍掏出泛黄的全家福时,我看见法律文书永远无法承载的岁月褶皱。作者在判决书附页写下"建议每月第一个周日家庭聚会",这种温暖人心的司法关怀,恰似法律与道德、情感的良性互动——既维护了裁判的威严,又抚慰了亲情的创伤。

初春,民事调解室窗台上的绿萝新抽了嫩芽,这让我想起书中那位总在调解前侍弄花草的老庭长。他说"要让当事人看见生命生长的样子",这种司法仪式感绝非矫饰,而是用最柔软的方式叩击人性共鸣点。调解案件时尝试给争吵的双方递上一杯温水,亦或多讲一句关心的话语,这些简单的动作远比十页调解笔录更能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

作者笔下的书记员小周总在闭庭后多待五分钟,这个细节让我心头一震。五分钟的时间并不算太长,但足以让对法律程序仍处于懵懂状态的当事人对自己的案件建立一个初步了解。司法工作者需要秉持客观公正立场,往往要对当事人做到情感"得体疏离",但如果能够在庭后给予当事人五分钟的释法说理,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从而避免因当事人误解而发生上诉、投诉等情况。我想,这也是兴庆法院做实“庭后五分钟”释法说理和“判后十分钟”释法答疑机制的初衷。

在我的工作中,接触到各种信访材料时,总能看到字里行间内愤怒、无奈、悲伤的情绪,书中"三十年申诉案"里,老上访户最终在听证会上号啕大哭的场景,让我明白司法工作者真正要化解的不是案件,而是无情岁月在人心里结成的疙瘩。在接待当事人时,我也会尽可能地注意细节,签字捺印后递过去的一张纸巾,年纪较大当事人离开法庭时的一句关切,不经意间,也许就能让他们的心结慢慢化解,帮助他们从负面情绪中脱离出来。

合上书页时,审判大楼的玻璃幕墙正将夕阳折射成无数金色碎片。这些天的阅读中,我总是会不自觉地在书中勾勾画画,那些被我标注的内容既有描绘的当事人某个生活细节,亦有法官案件办理完毕后的经验心得。《法官日记》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成为精密的法律机器,而是如何在法袍的经纬间编织人文的纬线。

最后,我想分享书中的一句话作为结语:“一名优秀的法官,首先要有能覆盖当事人的视野和知识,才能使其信服,掌握其思路,从而驾驭住沟通的氛围;其次须有一颗善良平和的心,以善为宝,生活中的很多矛盾纠纷,都不是能通过法律解决的,但只要有善良,有包容,有静气,再硬的态度都会被融化。”

 

 

供稿:郭   

 

来源: 责任编辑:
☆ 兴庆区人民法院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兴庆区人民法院”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兴庆区人民法院,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和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本网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兴庆区人民法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兴庆区人民法院)”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兴庆区人民法院联系的,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